關于書籍的裝訂形式/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
書籍的裝訂形式/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
蝴蝶裝
中國古書裝幀形式之一。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盛行,印刷數量的加大促進書籍裝幀的發展,以往的書裝形式已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印刷業,促成了書籍形式的演變。蝴蝶裝起始于五代(公元10世紀),盛行于宋代,至元代(公元13世紀)逐漸衰落。
蝴蝶裝簡稱“蝶裝”,又稱“粘頁”,是早期的冊頁裝。蝴蝶裝出現在經折裝之后,由經折裝演化而來。鑒于經折裝折痕處易斷裂,于是書籍形態就轉而朝頁的方向發展,既避免了經折裝的缺陷,也省卻了將書頁粘成長幅的麻煩。把長長的卷軸改為“冊頁”后,將書頁從中縫處字對字向內對折,中縫處上下相對的魚尾紋,是方便折疊時找準中心而設的。書頁折完后,依順序積起方形的一疊再將折縫處粘在包背的紙上,這樣一冊書就完成了。翻閱時,書頁如蝴蝶展翅,故稱為蝴蝶裝。葉德輝《書林清話》中說:“蝴蝶裝者,不用線訂,但以糊粘書背,以堅硬封面,以版心向內,單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br />
蝴蝶裝的封面,多用厚硬的紙,也有裱背上綾錦的。陳列時,往往書背向上書口朝下依次排列,因書口處易被磨損,所以版面周邊空間往往設計得特別寬大。
包背裝
是中國古代圖書的一種裝訂形式,起于南宋后期。社會是發展的,事物是進步的,書籍裝幀勢必要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改革創新才行。雖然蝴蝶裝有很多方便之處,但也很不完善。因為文字面朝內,每翻閱兩頁的同時必須翻動兩頁空白頁。張鏗夫在《中國書裝源流》中說:“蓋以蝴蝶裝式雖美,而綴頁如線,若翻動太多終有脫落之虞。包背裝則貫穿成冊,牢固多矣?!币虼?span style="font-family:Calibri;">,到了元代,包背裝取代了蝴蝶裝。
元代的包背裝,是將書頁有文字的一面向外,以折疊的中線作為書口,背面相對折疊。翻閱時,看到的都是有字的一面,可以連續不斷地讀下去,增強了閱
讀的功能性。為防止書背膠粘不牢固,采用了紙捻裝訂的技術,即以長條的韌紙捻成紙捻,在書背近脊處打孔。以捻穿訂,這樣就省卻了逐頁粘膠的麻煩。最后以一整張紙繞書背粘住,作為書籍的封面和封底
包背裝的書籍除了文字頁是單面印刷,且又每兩頁書口處是相連的以外,其他特征均與今天的書籍相似。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都采用的是包背裝
線裝
書籍裝訂的一種技術。它是我國傳統書籍藝術演進的最后形式,出現于明代中葉,通稱“線裝書”。中國用線裝訂書籍,大約出現在唐末、五代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四:“王洙原叔內翰嘗云“作書冊粘葉為上,久脫爛,茍不逸去,尋其次第,足可抄錄。屢得逸書,以此獲全。若縫績,歲久斷絕,即難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數冊,錯亂顛倒。伏讀歲余尋繹綴次,方稍完復,乃縫繢之弊也?!北砻魉未€用線裝訂過書,由于弊病較多,未能實行開來
到明代中期,書籍的閱讀更加頻繁,包背裝容易散落,不能適應需要,線裝書開始盛行。它與包背裝相比,書籍內頁的裝幀方法一樣,區別之處在護封,是兩張紙分別貼在封面和封底上,書脊、鎖線外露。鎖線分為四、六、八針訂法。有的珍善本需特別保護,就在書籍的書脊兩角處包上綾錦,稱為“包角”。線裝是中國印本書籍裝訂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書籍裝幀技術發展最富代表性的階段。線裝書籍起源于唐末宋初,盛行于明清時期,流傳至今的古籍善本頗多。
為了保護珍貴典籍或明藏孤本,藏書家往往特制書卷裝置以保存書籍。由于書籍柔軟,為防其破損,多用木板或紙板制成書函加以保護。書函的尺寸大小依照實際需要而定,且形制多樣。多用硬紙板為襯,白紙做里,外用藍布或云錦做面。
書函一般從書的封面、封底、書口和書脊四面折疊包裹成函,兩頭露出書的上下兩邊。也有六面全包嚴的叫“四合套”,在開函的地方常挖作月牙形或云頭形,稱作“月牙套”或“云頭套”。另外,也有用木匣或夾板做成考究的書函既保護書籍又增添書籍的藝術典雅之美。